近年来,叶榭镇一直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布局、推进种田农民由承包者向生产者转变,引导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增加收益作为支农惠农的重要工作来抓。
为什么调整农业生产布局,让农民由承包者转变为生产者就能增加农民的收入?笔者带着这一问题来到了叶榭镇井凌桥村薛谷云的家庭农场,想就此一探究竟。
薛谷云的西瓜田里,结满了早春红玉,田头停放着叶榭农业服务中心前来收瓜的车辆。薛师傅正在招呼请来的附近村民采摘西瓜,装到标有“家绿”品牌的箱子里。他黝黑的脸庞在正午阳光的照晒下,散发着酱紫色的光亮。一阵忙碌过后,薛师傅把我请到他临时用竹头搭建的简易瓜棚里。账本是最能体现收入的,在我的再三请求下,老薛才向我晒了晒他多年来家庭种田的账本。
薛师傅是一位本地的普通村民,今年45岁,世代务农。上世纪80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他家里每人承包土地1.1亩,当时仅靠种地也只是解决温饱问题。2003年,他根据当时的土地政策,负责180亩水稻的管理,当时规定每亩超过900斤稻谷后的增收部分管理人按50%提成,一年下来他收入二万元。后来随着土地承包政策的放开,他成了承包大户,承包了这180亩土地。2005年,他从承包的180亩土地里面分出了10亩种西瓜,当年10亩西瓜的收入就达到二万多元。同样多的土地年收入比上年增加了近2万元,当年总收入达到五六万元。2007年,他把承包的土地种植面积减少为115亩,种植分配结构为:杂交稻85亩、糯米稻10亩、香梗米稻10亩、西瓜10亩,结果全年收入与往年相比不但没减少反而有所增加,达到八万多元。2008年,是家庭农场兴起的一年,他成了真正的“农场主”,他仍然种植了115亩地,种植结构为:杂交水稻80亩、香梗米稻10亩、糯米稻10亩、西瓜10亩、水密桃5亩,收入比上年又增加一万余元。
薛师傅给我细算了今年的明细账,按2008年的结构种植,现在承包经营家庭农场,政府每亩补贴426元,而且稻谷是政府收购的,80亩的杂交稻加政府补贴往年的毛收入在9万元左右,香梗米和糯米每斤的价格要高些,香梗米每斤可卖到5元,20亩的香梗米和糯米又能卖到5万元左右,10亩的西瓜也能卖到5万元左右,5亩的水蜜桃能卖到近2.5万元。薛师傅喝了一口茶,接着说,今年因办世博会,为保证空气质量,减少秸秆的产生,原来的100亩稻田都种上了红花草(绿肥),政府每亩额外补贴200元。这样以一来,尽管比种“二麦”每亩收入要减少100元,但世博会是大事,大家都能顾大局。薛师傅又说,每年各时段农忙时节他都会雇用七八百个零工,按每天40元算,工钱也要发掉二三万元,除掉化肥、种子、管理等费用,这样全年下来纯收入在10万多元。他还说,村里目前像他这样的家庭农场有17家,其它村的家庭农场与大型养猪场合作进行种养结合,既收代养费又粪肥还田,收入更为可观。也有人种的地比他少,可收入比他高。也许他并不明白什么叫产业结构调整及其意义,可从他多年种田的账本里,我似乎明白了里面的道理。
薛师傅说,三十年前村里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父亲带他在家务农,过上了吃喝不愁的好日子。这些年村里实行了土地流转,他办起了家庭农场,收入逐年增加,不仅在镇里买了几套房,而且还有了车,过上了富裕日子。薛师傅开玩笑地说,小时候曾经在外国电影里才知道“农场主”的称呼,一不小心这个头衔却落到了自己的头上。
薛师傅的农场只是全镇245户家庭农场的一个缩影。叶榭镇正在不断提升家庭农场的内涵,巩固发展和持续推进以粮食生产家庭为主的家庭农场建设,加强农机合作社的建设,为家庭农场提供更优质的农机服务和社会化保障,通过不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进新农村和现代化农业的全面发展。
查看更多相关信息,可登陆松江第一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