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渐起,蟹脚痒。昨日,本市最大的地产大闸蟹——黄浦江大闸蟹在泖港镇三泖基地开捕。从个头上看,今年公蟹平均规格在4到5两之间,雌蟹平均规格在3两左右,都比去年大了20%左右,规格、价格等关键指标丝毫不逊于阳澄湖大闸蟹。而且,与去年90%的成蟹用于出口不同,今年黄浦江大闸蟹将把内销比例提高到30%,以满足本地消费者的需求。
今年天气较好,对黄浦江大闸蟹生长十分有利,因此捕捞时间比去年早了8天。上海鱼跃水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郎月林介绍说,为了确保大闸蟹的肥满度,今年合作社有意推迟了螃蟹的上市时间。尽管没有赶上国庆节的“黄金档”,但合作社还是接到了许多订单,目前出口任务已基本完成。据悉,今年黄浦江大闸蟹总产量约80吨,但均价仍与去年持平,每公斤在200元左右。
订单不断,蟹农自然笑得合不拢嘴。蟹农杨旭明原本做饲料生意,因多种因素制约,一年辛苦下来,所获利润并不多。而今年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他鼓足勇气在泖港镇曙光村承包了200亩蟹塘。杨旭明美滋滋地告诉记者,根据目前的势头,每亩的净利润超过4000元一点问题也没有。
据了解,黄浦江大闸蟹原本就是市郊名产,主要产于黄浦江上游,因其青背、白脐、金爪、黄毛的外表特征,以及肉质鲜香甜美的口味,闻名远近。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航道建闸、水质退化等诸多原因,黄浦江大闸蟹停止养殖。但到了近几年,鱼跃水产合作社与有关技术部门开展联合攻关,采用稀放蟹种、池塘种草、底部充氧、水质调控等一系列生态养殖的新技术,终于使得这一郊区名产“重出江湖”。在去年沪上举行的全国河蟹大赛上,黄浦江大闸蟹还一举获得了“最佳口感奖”和“金蟹奖”。
作为一“池塘蟹”,凭啥这么“横”,敢与阳澄湖等“湖泊蟹”“叫板”?对此,本市水产专家戴祥庆表示,大闸蟹养得好,一靠“水”,二靠“草”,而鱼跃合作社新选种的轮叶黑藻,无疑起了关键作用,水底下一团团毛茸茸的绿草“挤”在一起,活像在塘底铺了一层“绿毯”,既净化了水质,又为大闸蟹提供了上佳的生态饵料。另外,合作社养殖的大闸蟹,还采用了“超低载塘量”,投养密度比传统水产养殖模式大大减少,每亩成蟹产量严格控制在75公斤,这就保证了蟹的养分和品质。此外,合作社还在控制蟹的规格、外观、口感和使用配合饲料等方面建立了标准化的养殖技术“蓝本”。
上海本地大闸蟹品牌,正在快速壮大。据悉,作为目前上海最大的大闸蟹养殖和出口基地,鱼跃水产合作社自有标准化生态型水产养殖场养殖面积已达1500亩,带动附近养殖户养殖面积900多亩,同时还辐射了金山、青浦、宝山等地养殖面积2000余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