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夺得“最佳口感奖”和“金蟹奖”后,上周日,在第五届“丰收杯”全国河蟹大赛上,由上海鱼跃水产专业合作社选送的黄浦江大闸蟹再次夺得“金蟹奖”。
据介绍,黄浦江大闸蟹原本就是市郊名产,主要产于松江黄浦江上游,因其青背、白脐、金爪、黄毛的外表特征,以及肉质鲜香甜美的口味,闻名遐迩。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航道建闸、水质退化等诸多原因,黄浦江大闸蟹停止养殖。但到了近几年,鱼跃水产合作社和有关技术部门开展联合攻关,采用稀放蟹种、池塘种草、底部充氧、水质调控等一系列生态养殖的新技术,终于使得这一郊区名产“重出江湖”。
本次大赛专家评审组成员、上海水产研究所原所长戴祥庆研究员对我区这一名产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鱼跃合作社的池塘生态养殖模式值得在全市推广,目前以其为基础已在全市基本建成了河蟹产业体系,这种模式养出来的大闸蟹的品质丝毫不逊湖泊蟹,甚至更好,“池塘养蟹,每一方塘都是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可控、可修复,但湖泊由于水域面积过大,一旦水体被污染,短时间内很难修复。”
为何能在评比中脱颖而出?戴祥庆表示,大闸蟹养得好,一靠“水”,二靠“草”,而鱼跃合作社新选种的轮叶黑藻,起了关键作用,水底下一团团毛茸茸的绿草“挤”在一起,活像在塘底铺了一层“绿毯”,既净化了水质,又为大闸蟹提供了上佳的生态饵料。另外,合作社养殖的大闸蟹,还采用了“超低的载塘量”,投养密度比传统水产养殖模式大大降低,每亩成蟹产量控制在75公斤,这就保证了蟹的养分和品质。此外,合作社还在控制蟹的规格、外观、口感和使用配合饲料等方面建立了标准化的养殖技术蓝本。
据悉,作为目前上海最大的大闸蟹养殖和出口基地,鱼跃水产合作社自有标准化生态型水产养殖场养殖面积已达1500亩,带动附近养殖户养殖面积900多亩,同时还辐射了金山、青浦、宝山等地养殖面积2000余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