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每逢周末,方松街道的新陈家村总会出现一批又一批的陌生面孔,他们中的多数都是来自市区的“城里人”。但在几年前,一碰到下雨天,这个村到处是泥水坑,村民想出门买东西都是个难事儿。
寥寥数年,村落还是那个村落,房子还是那些房子,可村里村外的人都说“大不一样”了。原来,这一切都得益于村庄改造。而今,原本有些暮气沉沉的村落,正悄然变身“魅力乡村”,不仅“活”了,也火了。
环境好了,农家乐”“ 火了
平整的沥青路上,没有一片枯落的树叶;清澈的河里,不时可以看见一条条小鱼正在欢快地游动;清风吹起,阵阵沁人心脾的草木味儿扑面而来……
到过新陈家村的人,都有一个感觉,这个村真的变了。原先泥泞的小路、成堆发臭的垃圾统统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家家宅前屋后的干净整洁。
村里的环境一天天变好,村里的“农家乐”也跟着“沾光”。“虽然新陈家村的区位优势明显,有‘欢乐谷’、‘辰山植物园’等重大项目带来的商机。但村里的环境要是跟不上,一切都是白搭。说白了,到饭庄里来的客人,不仅仅是来吃农家菜的,更重要的还是来享受环境。要是仅仅饭庄里菜香、饭香,饭庄外垃圾遍地,谁也不会有下次再来的心情。”花辰饭庄经理徐彩萍告诉记者,如今一到周末,饭庄门前的停车场,都会被车停得满满当当,甚至连附近的马路边都停满了车子。“不少客人在村里兜了一圈后,连声称赞村里干净、整洁,在这样的环境里吃饭放心、舒坦。”
花辰饭庄得了“便宜”不卖乖,村民们也因为村里环境变好“讨”到了不少好处,自家种的农产品销售不再是个难题。对此,草鸡养殖户陈海龙感受颇深。他说:“我现在养出来的鸡,不少都被‘花辰饭庄’买去了,一个周末卖上五六十只草鸡一点问题都没有。”
“土”字,用好能“生”钱
村庄改造,并不意味着千篇一律,没有风格可言。一些有农家特色的设施保留、修缮后,往往也能成为村民致富的“摇钱树”。
想找浦南村民戚四龙的“豆腐坊农家乐”很容易,沿着五厍现代农业园区番茄农庄对面的一条水泥路,走上没几步路,就能看到一个硕大的广告牌挂在马路的右边。走进老戚家的院子,给人的第一感觉,这是一户“非典型性”农家庭院,干净而又不失农家风味——一口水井,一个秋千,偏房里一方石磨,院子的角落里还整齐地堆放着一排柴禾。
原来,早在2006年的时候,眼瞅着园区内的游客越来越多,村里的环境改造得越来越好,戚四龙的心里也痒了起来。心动不如行动,一狠心,他花了2万多元将家里空置的房间装修一新,并添置了崭新的空调、电视机等设备,为每个房间配了一个卫生间,为啥要如此“大动作”?老戚心里跟明镜似的,想得很明白,“村里的环境好了,农家的内部环境也要跟上去。城里人到农村来,主要是想享受一下农村的好环境,不是来遭罪的,起码的设施还是要的。”
花这么大力气,老戚眼中的“城里人”买账么?健谈的他给记者算了一笔收入账:“住一个房间,一个晚上才40元,吃上一顿地道的农家菜,吃得好一点,也就是100多元。城里人觉得很便宜,我却觉得很有赚头,利润起码在一半以上。”
如今,戚四龙的“豆腐坊农家乐”名头很响,跟他家独有的豆腐作坊不无关系,甚至成了他招揽客人的招牌。“前段时间,来了一对中年夫妻,给他们搞了点黄豆,虽然那个男的磨得一头汗,但他却说玩得很开心,让他想起了很多以前过苦日子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