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汀初夏的一个雨天,朋友邀我参加一场由一家琴行组织的钢琴音乐会,地点在松江新城的泰晤士小镇。
早在五六年前,松江泰晤士小镇初成规模,炒得颇热。各种商业、娱乐业态纷纷入驻,我一个农场老友曾兴致勃勃地在那里建了一个拥有百余亩土地的跑马场,他让我骑着千里迢迢从新疆买来的良种马,围着泰晤士小镇的英伦式街道溜了一大圈,我为这伟大的“移植”巨作而感叹。一辆接近完工的“皇家马车”,造价据说是10000元。但后来,再也没听开马场的老友提起过那个曾让他热血沸腾的“泰晤士小镇”。
其实,“克隆”世界各地著名景点乃至景区的巨作在上海不少,然而,创建时的过度冲动和后续开发能力的严重匮乏,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往往只是一片瞬间绽放的“烟花效应”。时隔多年,居然还有人在那个“泰晤士”举办钢琴音乐会,想必“小镇”尚存。所以,我很想知道,现在的“小镇”发展得如何了。
“泰晤士小镇”与多年前相比,应该是今非昔比的,至少地铁9号线已通达松江。然而,当我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小镇”,在寻找这家坐落在弘翔路上的琴行时,一路上的“空城”景象,始终伴随着我的视线:周日雨天的小镇,周边工地林立,从广富林路往西,路北新的楼宇还在兴建,原本空旷的绿色田野变得断断续续,新楼宇似乎非要把绿色的空间填满似的;沿路人车稀少,进得“小镇”,更恍若来到另一个“影视基地”,真价实货的英式建筑栉比蹱肩,一条条英伦小街,也被模仿的惟妙惟俏;只是街边为数不少的咖吧、酒吧、琴行、奢侈品牌服饰的店堂里少有人影晃动,街上除了不多的泊车,几乎没人走动,人气的清冷,与规模宏大的建筑相比,反差太过悬殊,几近“空城”!似乎就像一部史诗般交响乐的五线谱上没几个“蝌蚪”,寂寥之感令人惶恐。相反,来此婚纱摄影的倒有好几档,取完这里的好景致,载着伉俪们的车,便绝尘而去,也没工夫去咖吧歇息喝一杯,作点免费取景后的微贡献。
小李老师邀请的钢琴音乐会在那家琴行的小礼堂里举行了约一个半小时,几十位家长带着自家的琴童,纷纷从上海莘庄地区的各处赶来。尽管是这位钢琴女教师的学生级表演,但不乏有几位颇有天赋琴童的精彩演奏;其间穿插的俄罗斯女歌手及2位专业歌唱演员的演唱,在小李老师钢琴娴熟的伴奏下,演绎得声情并茂,博得阵阵掌声……
音乐会的乐声、掌声冲破了“泰晤士小镇”寂静的氛围,给这“空间”注入一缕缕生命的跃动。
我没去过英国,也未曾目睹真正的“泰晤士小镇”的风情。但据目前的观察,上海松江的这个“克隆版”,尽管硬件美轮美奂,但人气却不旺盛。是的,我们财大气粗,可以再造一个“泰晤士小镇”乃至其他什么,但是,人文历史的积淀却是难以再造的
查看更多相关信息,可登陆松江第一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