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不少来自外省市的男女青年落户松江农村,成为松江的的媳妇、女婿,这其中有些是少数民族同胞。这些外来媳妇、女婿在新的生活环境中与家人互敬互爱、尊老爱幼,勤奋努力、自强不息,依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创业,过上了幸福安稳的日子。小昆山镇周家浜村的刘春玲和汤村的韩道会就是这样的典型。
刘春玲的丈夫家生活较困难,因此她也是镇里每年都要走访慰问的困难少数民族家庭。2006年10月,刘春玲应邀参加了市少数民族创业培训班,正是这次培训给了她巨大的创业动力,创业的计划一直盘旋在她的脑海里。不久,她从单位下岗了,本来就紧巴巴的日子更加困难。而此时,自己心中的创业之火又重燃。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启动资金、员工、技术等问题都摆在她面前。但她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她一面向亲戚朋友借,一面向区有关部门争取小额贷款。在资金到位后,手套加工厂启动了。她吸纳了一些下岗女工加入,并安排她们参加技术培训。为了增加手套加工业务,刘春玲四处奔波;有了业务,自己还要安排加工,亲自把质量关。跟她有过合作的人都夸她加工的活无可挑剔。经过几年的艰苦打拼,如今已是十多人规模的小厂,家庭也过上了小康的幸福生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和刘春玲一样落户小昆山的少数民族外来媳妇、女婿看到刘春玲的成功创业,纷纷向她讨教经验。而刘春玲也不忘帮助大家一起致富,周家浜村的罗家菊、大港村的罗洁琼、泾德村的黄凯鑫,还有永丰街道的严小刚等,都在刘春玲的帮助下开起小加工厂,他们的生活也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汤村的韩道会是一名外来女婿,1996年进入上海九峰纸品厂工作。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在2006年倒闭了。看着昔日的工友一下子没了工作,韩道会站了出来决定租赁厂房自己创业,这个想法得到了村领导的大力支持,并积极为他解决资金等问题。在各方的支持和帮助下,他成立了上海峰泖机电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他坚持抓企业内部管理,跑市场营销,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在客户中赢得好评。如今,韩道会的企业年产值近500万元,企业员工34人,其中有些是少数民族人士。
虽然在小昆山镇84名少数民族外来媳妇和女婿中,成功走上创业之路的还不多,但他们的榜样作用不可忽视。在他们自主创业的过程中,让人们看到了他们身上敢想、敢做、敢拼的精神。他们的成功,也为小昆山地区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