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食品工业的关键,在于掌舵者的良心。”操着一口浓重的福建口音,上海方广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新金说,自己从事食品行业已近30年。一直以小生意自居的他,却在前不久引来美国亨氏集团亚太区负责人的三度拜访,向他“拜师学艺”,讨教婴幼儿辅食的生产经验。
从小作坊到自动生产线
与“亨氏”、“贝婴美”这些品牌相比,一不做广告,二不进超市,“方广”显得低调许多。但在全国各地的母婴用品专卖店里,“方广”的产品却一直不缺拥趸,甚至包括亨氏在内的跨国企业牌子,也都要找郑新金“讨教”。原来,从小接触食品行业,郑新金对食品有着特殊的情结。也正因此,“方广”是国内最早从事婴幼儿辅食生产的食品企业之一,不少产品都是行业的首创。“最早我们只做面条,生产方式也很传统。”郑新金告诉记者,10多年前,公司开始做婴幼儿面条,并率先开发出不添加色素的花色面条。此后,公司又在婴幼儿辅食行业率先推出猪肉松、牛肉松、猪肝酥、虾肉酥、机能营养饼干等产品。比如牛肉松,由于牛肉水分大、筋膜多,要想制成肉松,并不容易。但善于思考的郑新金,就通过自己开发生产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攻克了牛肉制成肉松的诸多难题。
这几年,“方广”每年都投入上千万元,用于食品开发、设备更新。目前公司形成了5大类160多种产品的规模,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发展成如今销售过亿元的现代化工厂,一直走在婴幼儿辅食行业的前列。
一个车间换一身衣服
叶榭镇上,一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4层楼房,外面看起来已显得有些破旧。但走进里面,却别有一番洞天:“方广”的一条条全封闭、无菌化、自动化的婴幼儿辅食生产流水线,就暗藏在楼内。
进入底楼面条生产车间的参观通道,也要换上衣服、口罩、鞋套。指着玻璃橱窗里的一排排机器设备,随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与公司最初作坊式的生产不同,现在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而要进到里面,还要经过一套更严格的消毒体系。
随后,记者跟随工作人员来到四楼的米粉生产线,进入参观通道前,还要重新换上一身行头。“不同车间的员工,是不能‘串门’的,要进入其他车间,都得重新换衣服、消毒。”在这里,一条全封闭的生产线上,大米从源头进入机器后,膨化、粉碎、装袋等,就一直在管道里“行走”,完全不与操作员直接接触。
每件产品都有“身份证”
要做婴幼儿食用的产品,就要有更强的责任感去做好。对于有着30年食品从业经验的郑新金来说,责任感就体现在一个个细节里。比如说做婴幼儿的肉松,就要少油、少盐、少酱油,对原材料猪肉的选择标准也近乎苛刻。如今,公司每天要采购800公斤至1吨左右的猪肉,这些猪肉在进入车间前,每一批都要经过严格的检验,每天还有采购员到肉制品厂盯着,确保是屠宰好3小时内的猪肉。
除了生产流程和工艺上进行把控,“方广”还不惜投入巨资,利用技术手段提升产品质量。2011年,就投入数百万元,引入了产品追溯系统。有了这套系统,每一个产品就像贴上了一个身份证,随时可以追查来源。不仅如此,公司还引入激光喷码设备,杜绝经销商更改生产日期等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