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莼鲈之思”典故表达思乡之情,因四鳃鲈的脍美而留下乡愁记忆。在绝迹多年之后,四鳃鲈借以现代科技重回市民餐桌,每年初冬,四鳃鲈一年一度短暂成熟季,也成为当地节庆之时。以“舌尖上的乡愁”为主题,第三届松江四鳃鲈节于上周六在石湖荡镇松江鲈园开幕。
追寻自魏晋以来,史籍与文学著述中对松江四鳃鲈的记忆,乡俗以松江鲈为盛馔,招徕四方宾客。四鳃鲈节开幕前,本报通过微信向粉丝开放了免费品尝名额,吸引了160余位市民报名。其中,10位幸运市民选中,前往鲈园品鉴松江四鳃鲈的真味。
今年74岁的赵老伯,自幼家住秀野桥附近,作为特邀嘉宾,谈及14岁时在桥边偶然捕捞了10条野生四鳃鲈的记忆,感叹道:“至今整整60年没再尝过,真的很鲜!”75岁的杨老
伯还为松江四鳃鲈带来了楹联诗作。
所谓品鉴,对于松江四鳃鲈,通常有餐具八件,以青花瓷器盛装,瓷器以江西景德镇产为佳。八件器皿炖盅、汤壶、饭碗、茶杯、调羹、尖头细筷、筷枕及托盘,相应放置。品鱼时,先以纯水清口,去除口中残余,唤醒味蕾;揭盖闻香,有古人将四鳃鲈的清香与梅花淡雅之气相类比,看菜式品相,胸鳍展翅,仿若鱼在水中翱翔,橘红色四鳃在盏中最为鲜明;品尝时,取少量鱼汤放于舌尖,轻轻碰触,鲜香对味蕾的刺激便漫溢开来,顿时生津,用尖头细筷挑起整片鱼肉,宜细品而非大嚼;最耐人寻味的,是四鳃鲈特有硕大肥美的肝脏,掌勺人将其单独置于汤中,对此,有古诗以“雪松稣腻千丝缕”作形容;品鱼之后,将熬煮的鱼汤继续加温,将米饭倒入炖盅,回品其味。
开幕式上,当地12家酒店被特许授牌,定点推广松江四鳃鲈专属的特色菜式,覆盖松江城区。今后,还将向市中心酒店推广。
活动中,松江地方史专家王正向来客讲述了松江四鳃鲈的经典民俗文化。嘉宾受邀观看了中国濒危动物系列“松江鲈”影像片,了解四鳃鲈回归故土历程,倾听专家讲解现代科技支持下,四鳃鲈与青虾混养的新型养殖模式,并参观了园区松江四鳃鲈科技文化展。
作为科技传承,复旦大学和松江二中学生代表接受了公司赠送的实验用鱼,学校将开展松江四鳃鲈的科教普及或研究。
按往年惯例,上海四鳃鲈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向上海老年基金会松江分会赠送100尾松江四鳃鲈,以慰问松江百岁老人和抗战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