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凌晨,松江的气温接近冰点,区中心医院成功抢救了一名因急性心肌梗死濒临猝死的台湾同胞。
3月10日23时许,43岁的陈先生感到胸骨后剧烈疼痛,有强烈的压迫感,伴有左侧肩部麻木、大汗淋漓,急忙被送至松江中心医院就诊。就在医生给予检查的时候,陈先生突然失去意识、面部发绀、全身抽搐,心电监护显示心室颤动。心源性猝死!抢救时间以秒在计算,抢救室里上演了一场生死时速。
“双向波200焦耳,准备除颤,Clear!“”胸外按压,注意深度”肾上腺“素1mg立即静脉推注”……一道道指令由主治医师叶冬英发出,并得到即刻执行。5分钟、10分钟……时间在流逝,时间越长,病人生存的希望就越渺茫,电除颤已经近十次了,持续的胸外按压已经让在场的医护人员汗流浃背,腰酸无力,但患者仍未恢复有效的自主心跳。然而,医护人员一刻也没有停止抢救,在电除颤15次后,患者终于恢复了自主心跳,自主呼吸也渐渐强劲起来。
结合患者的病症、病程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结果,叶冬英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自主心跳和呼吸通过抢救已经得到恢复,接下来是要让闭塞的血管再通。目前主要的两种抢救方法对患者而言,都有极大的风险。静脉药物溶栓可能会导致内脏大出血危及生命;行支架植入,则需要转院,然而患者随时可能在搬动或转运途中死亡。但不进行血管再通,该患者极有可能再次停止心跳。权衡之下,叶冬英选择了相对可行的静脉药物溶栓治疗,并一直守护在患者身边,时刻关注着患者的心电图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经过及时有效地抢救,患者的各项指标渐趋稳定,随后转入重症监护室。急诊危重病科主任石斌教授及其团队,制定了下一步高级生命支持方案。目前,患者已拔除气管插管,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恢复意识后的陈先生,自言恍如噩梦一场,不由地紧握住战斗了一夜的医护人员的手,感谢他们为其带来了新生。据了解,患者已转入市一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治疗。三月惊蛰过,医护人员提醒,市民需注意倒春寒,此时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急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