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餐制在我们家实行很多年了,每个人都把餐盘里的食物吃干净。尤其是孩子,从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养成节俭的好习惯,这比听大人念叨多少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效果都要来得好。”家住方松街道久阳文华社区的王菊娥高兴地对记者说,多年来,她们一家人分餐而食,其乐融融,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而“光盘行动”也在家中成为常态。
王菊娥是街坊邻里十分熟悉的“分餐制”践行者,早在初为人母时,她便在家中的餐桌上摆起了公筷、公勺。“自从有了小孩后,我就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和对小孩习惯的培养。”在家中,宝宝有专门的餐具,而大人围坐在一起吃饭时,每人一个小碟,大家轮流用公筷、公勺将食物取到自己盘中,再用自己的筷子进食。如遇到要外出就餐,王菊娥会提前准备好筷子、勺子等,吃好饭后及时清洗,回家后再进行消毒处理。
一段时间后,王菊娥和家人都切身感受到了使用公筷公勺带来的好处。一方面,大家各自用固定的餐盘用餐,不再将筷子混在一个盘子里夹菜,吃饭更加卫生。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对菜的味道进行调整。此外,还有一份意外收获,那就是使用公筷以后,大家吃多少夹多少,每个家庭成员会自觉把自己那份吃干净再添菜,如此一来促进了“光盘”,剩菜剩饭现象基本没有了。
三年前,王菊娥“升级”为外婆,外孙女的到来,为这个家庭增添了很多欢乐。有了小外孙女后,王菊娥一家吃饭更“讲究”了。每次烧好饭后,王菊娥会先把外孙女的饭菜盛出来,再将每道菜习惯性地分成数份,然后再装盘上桌。每位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餐盘,这样一来,连公筷公勺都省略了。帮女儿女婿带了三年孩子,“起初我女婿来家中吃饭时,对这样分餐进食有点不适应。但是他特别理解,也很支持,后来吃了一段时间,女婿也慢慢习惯了。现在我女婿回到叶榭老家时,还在自己家里推行分餐呢!”王菊娥笑着说。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后,为避免交叉感染,全社会都在呼吁提倡分餐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王菊娥又成了分餐制的宣传者。“其实只要开始动起来,分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她逢人便这样鼓励。在王菊娥的影响下,周围的邻居、朋友也渐渐开始尝试在家中用起了公筷、公勺。有人试了几天,便来求助:“虽然餐桌上摆了一双公筷,但是实际使用起来,还是很容易混掉,经常用着用着就忘了。”对此,王菊娥介绍起了自己的妙招:“容易混很可能是因为公筷和别的筷子看起来差异不大,不如将公筷换个颜色,或者换个样式再试试?”也有朋友对王菊娥敞开心扉,表示自己想尝试实行分餐,但心中仍有顾虑:“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本来亲密,使用公筷会不会麻烦又显得生分?”面对朋友的疑虑,王菊娥大方说出自己的想法:“身体健康是大事,真正的‘人情味’是对家人健康的负责。”
除了经常为朋友答疑解惑,在生活中,王菊娥也特别留意,有哪些好方法能更好地推广分餐制。有一次,王菊娥在出国旅行中发现,有一种公勺中间有个类似叉子的设计,“这样使用起来更方便,而且很容易与别的勺子区分开来,不容易混用。”王菊娥说,希望松江的饭店也能从这些细节入手,引导公众养成厉行节约、使用公筷公勺的用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