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哐当哐当”,一节节绿皮火车沿着沪杭甬铁路缓缓驶过,古老的铁路桥下是阡陌农田,农田的尽头则是一幢幢白墙黛瓦的江南小屋,点缀着一幅幅彩色墙绘……这里,就是获评“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的鲁星村,一个集古韵和现代于一体的田园村落。
鲁星村位于松江区西南的新浜镇,早在收获“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的殊荣前,就已经将不少荣誉收入囊中,包括“上海市文明村”“上海市卫生村”“上海市健康村”“上海市美好家园示范村”等。一幅“村庄环境靓、生态环境清、村域产业精、历史传承美、文化氛围浓”的乡村和美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人居环境“焕新颜”
“白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2021年来鲁星村甪钓湾老街选址创业的吴建东称,“我亲眼见证了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如今,在村委会和村民共同努力下,老街地面铺上了整齐的青石砖,两侧宅子的门头也挂上了“小木牌”,上面注明了房主姓氏、建造年代和居住情况等信息,方便村委会统一管理的同时,也能让前来参观的游客了解古镇的建筑历史。
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对各种“乱象”的整治。为打造更为宜居的村落,鲁星村开展了沿路、沿河、公益林及塑料垃圾专项整治行动,发动村民积极参与环境治理,确保田间地头、沿路沿河整洁干净,无违法搭建。同时,联合第三方建立村庄环境长效保洁和卫生户厕跟踪维护机制,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此外,村党总支还组织党员和村民志愿者成立“自管办”,对危旧农房和“飞线”等问题巡查整改,村民也纷纷将宅边菜地改造成精致的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
鲁星村党总支副书记杜仁鸣介绍,自从村里加大力度改造道路、修缮危旧农房后,不少曾经搬离本村、居住到新浜镇上或松江城区的村民都“回心转意”了。“目前至少有三户搬回来了,而且他们也会自发装修老宅,还有的村民把闲置房屋租出去,也能收不少租金。”杜仁鸣告诉记者。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近年来,鲁星村开始尝试构建“种养循环、畜种结合”的农业产业结构。在立足于耕地面积广袤、水稻种植业历史悠久的基础上,村里引进了渔浪专业合作社,村内145亩大闸蟹养殖基地带动了近40户村民就业增收,本村出产的“泖湖·黄浦江大闸蟹”获评全国河蟹大赛“金蟹奖”,已经成了村里的一块“金字招牌”。此外,村委会还在甪钓湾引入了网红餐饮店“三当菜八大碗”。多种产业齐头并进,鲁星村逐步形成了“稻米香、河蟹肥、农家乐”的产业格局。
“2023年4月以来,我们这里的游览量至少有1万人次。”杜仁鸣提到甪钓湾的旅游情况时说。经过多年的探索,鲁星村找准了“红色、历史、农耕”作为文化核心,串联村内历史文化古迹,打造了“铁道忆峥嵘”“老街念乡愁”和“牡丹笑靥开”等三大游览主题,逐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旅品牌。
随着村里产业的不断兴旺,村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想要金和银,就到‘梅花井’去寻。”今年75岁的村民富阿方用方言说着朗朗上口的当地俗语,解释着鲁星村“梅花井”的美好寓意。他告诉记者,小时候家里九口人挤在不到60平方米的土房里,几十年过去了,原来的“蜗居”已经焕然一新,每年还能收1.2万元租金。现在,老两口住上了176平方米的“大别墅”,每周末孩子都会回家看望,他们真正过上了期盼已久的“好日子”。
示范带动和美乡风“新气象”
走进甪钓湾老街,一块刻有“积分超市”四个字的牌匾引人注目,超市里的木架上摆放着洗衣液、洗发水和食用油等,这是鲁星村全域实行“家庭积分制”之后新增的“宝地”。杜仁鸣介绍,村里制定了多项管理细则,将平安建设、乡风文明、人居环境、志愿服务等村级事务,量化纳入积分考核,设计“加减分清单”,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村民自治有了长足发展后,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也被提上了日程。为此,村里成立了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和环境理事会,鼓励村民主动签订承诺书,组织志愿者上门普及卫健知识等。“现在遇到白事,基本没人请‘丧事乐队’敲锣打鼓了。”杜仁鸣告诉记者。
要打造和美乡村,精神建设也不能落下。《战上海》《51号兵站》《狼牙山五壮士》……这些耳熟能详的老电影胶卷整齐地码放在“影房”里。“之后我会邀请村民每个月来这里看一场老电影,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吴建东告诉记者。此外,茶馆课堂、社戏草台等文化活动也深受村民的喜爱。
记者离开鲁星村时,富阿方站在自家门前,身后的门梁上贴有“阖家欢乐”字样的春联,身前是绿油油的菜园,远处的湾良泾两侧水杉成排、芦苇成群,这是鲁星村村民的生活缩影,也是“梅花井”美好寓意的现实呈现。如今的鲁星村,有青山绿水,有金山银山……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都在这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查看更多相关信息,可登陆松江第一招聘网>>